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一段名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李宝智就是这“惟吾德馨”之人!他身居千山脚下,一介布衣,若游荡于熙熙攘攘的市井街市,恐怕没几个人能认得出此君是何许人也!然,就是这么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庄稼汉,却因在农业科研与科普宣传及技术推广应用中作出的突出成绩,获得过多项国家专利,受到政府的表彰奖励并被破格评定为农艺师中级职称而闻名大西北、誉满渭北高原,在千河两岸,更是响当当的一个人物!
李宝智究竟何许人也?他目前的身份是——“千阳县八达农林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职称农艺师,绰号是“西府奇人”、“土专家”。早年间,曾因徒步九天九夜赶一群山羊从千阳到铜川贩卖而成为千河两岸的“传奇人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李宝智降生在千阳县文家坡公社曹家塬大队一个普通的世代农民家庭。当他呱呱坠地,睁开一双好奇的眼睛观看他降临的这个尘世时,看到的是:贫瘠的土地上,挣扎着一群为温饱而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还;兜里没有几分钱,面黄肌瘦伴辛酸的父老乡亲!其实,如果刨开他头顶上的传奇色彩,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不过是一个不甘于传统农业的寂寞,不肯屈服于传统农民的“命运”,怀抱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与改进,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的梦想,在渭北高原广阔的田野上折腾了半辈子的一个不太安分的农民!
李宝智在贫穷与“狂热”中度过了他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伴随着父辈们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勒紧裤带修水保、造梯田,“战天斗地,敢叫山河换新颜”的壮举和所创造的种种奇迹渐次长大,目睹过父亲为筹一文钱而愁眉苦脸、母亲走亲串巷东凑西借的艰难与尴尬,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迈进了青春的门槛,怀揣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渴望,挺身高考,却名落孙山!家境贫寒,“兄弟四人尔为大”的李宝智,无力再战,毅然放下书包,当起了“回乡青年”,在父亲的殷殷期待中,娶妻生子,担起了长兄之义,协助父亲为身后正在成年的兄弟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
回乡的李宝智,并没有像父辈们一样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衣食无忧的喜悦中。他不甘心于自己的人生就这样的定格在“几亩薄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情境画之中,骨子里有一股不安分的骚动。面对“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所出现的“村头放烂拖拉机,田里挣死老黄牛”的现状,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村前不远处,便是孔门七十二贤、千阳弟子燕伋“渔阳设教”及其思念恩师而衣襟撩土垫脚登高望鲁留下的“望鲁台”遗址,他每每从此经过,就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孔夫子教弟子学仁学礼学从政,要求弟子“学而优则仕”,却不肯教弟子学稼穑,难道说真的是因为务农低贱没有前途吗?但他为什么又要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呢?回乡青年的出路在哪里?“广阔天地”,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农村的前途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困惑,在一颗不安分的心涌动下,他趁着“开放、搞活”的潮流,把目光投向了千山之外的风景,憧憬着自己能够冲出千山脚下的这个小乡村而成为一个搏风击浪的弄潮儿!于是,他鼓动村里与他一同长大的几名发小,凑钱从千山买来120只山羊,徒步驱赶至铜川向那里的煤矿贩卖!长途跋涉,过山涧、翻丘陵,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溪水,困得走不动了,择一片草地,羊儿吃草人倒地眯一会!整整九天九夜,几个嫩绵绵的白面后生折腾得蓬头垢面,如同流浪汉一般!这一趟长途赶牲,不仅让他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让他领略了千山之外的精彩风景,体验到了人生奋斗的艰辛与喜悦!此后经年,他贩过猪羊、办过厂、跑过运输、拉过保险、办过学校,走州过县、打铁烧炭,啥事都干,逐渐成为闻名千河两岸的“爱折腾、能折腾”的传奇式人物。
尽管他为生计四处奔波,穷命折腾,但他知道,他的根在农村,骨子里是农民,胸中的那颗“不安分之心”便是在农业这块“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人生的精彩!他坚信,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有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他时常站在广漠的田埂上,望着“东家茄子西家豆,高低不同显春秋”的责任田沉思。面对“拖拉机与牛拉犁并行”的现状,他深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机械化就看拖拉机能不能“挂”和怎么“挂”!他想,工厂里的工人能够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能,农民为什么就不能根据自己的农业实践推动农业应用技术的不断革新,使高端的农业科研成果应用于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能不断地攻克技术性难关,提高农业生产的技能和效率,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他于是迷上了农业科研与发明创造,在为生计奔波的间隙,购买来大量的科研与发明创造的图书,背负着“异想天开”甚至“不务正业”的嘲讽,走农校、访专家,默默地开启了他“农业科技发明”的生涯。
地膜覆盖,作为一项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应用推广以来备受重视,八十年代已成为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措施。可是地膜覆盖,一直靠人工实施,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是困扰这项新技术效能的难关。李宝智凭借他多年来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对农机具原理的研究,经过反复的构想设计、模拟操作、试验失败和再构想、再改进,终于研制成功了一台既省时又省力的“多功能覆膜机”!样机问世,“开光试机”那天,地头上人山人海,四邻八乡的乡亲们都来观摩他的这项发明创造,结果是,机械比人工效率高达20倍以上,消息传出,慕名而来索求者,络绎不绝,曹家塬村人来人往,热闹一时!
在他的发明创造中,最令他得意的是“果园杂草斩压机”和“草木共生技术研究”。
野草,一直是农作物的天敌。所谓“锄禾日当午”锄的就是田间那与庄稼争肥又阻碍庄稼生长的千奇百怪的杂草,“汗滴禾下土”说的是农夫为消除这些杂草所付出辛苦——这是自农耕文明以来一直困扰农业生产的难题和顽疾!果园里的杂草,更让农民头疼厌烦!李宝智在利用他说的聪明才智成功研发出一种“果园杂草斩压机”之后,竟突发奇想:能不能发明一种让杂草与庄稼“相互借力、互生共存”的技术,让杂草这种讨厌的植物“生有所用”,把农夫从繁重的“斩草除根”劳作中解脱出来?他知道,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要攻克实践应用中的技术难关并非易事,是目前农业科技领域正在探讨研发的重大课题!他偷偷地在自家田地里试验,当周围的群众看到他家的责任田里“杂草丛生”时,嘲笑他是不务正业的“懒汉”,更有人嘲他是“痴人说梦”,“妙想天开”!家里人担心他搞试验影响收成,更是极力反对。无奈的他,为了他的“突发奇想”,只身跑到凤翔县,租地30亩,继续他的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年复一年的探索和实验,目前,这项技术经层层评审考察,已申报到国家专利局!有专家断言:这项技术无疑是中国农业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如果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会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理念与技术革新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而且会对农产品的开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正是因为这项实用技术的研发,使李宝智接触到了现代农业的前瞻性理论及其相关的科研成果,通过不断地学习,进一步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近年来,他一边从事农业技术的研发,一边利用推广一种叫“光碳原浆”有机肥料的机会,致力于“生态农业”的科普宣传与推广,倡导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被聘请为“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担任“陕西光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文化宣传部部长”并授权担任该公司“千阳县区域领导人”。在千阳县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了“千阳县西府有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千阳县八达农林专业合作社”,驾驶他的宣传车,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扑下身子推广普及现代化农业的新理念,手把手对专业户进行技术指导,并不厌其烦地向农民灌输“所谓农业现代化,不仅是要实现农耕技术现代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由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向‘绿色无公害高产’”转型,实现‘无公害高产增收’的目的”等现代农业的新观念。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他所建立的“生态农业示范点”和与他合作的“专业户”已达三十余个,遍布千阳、岐山、凤县和甘肃灵台等西北陕甘两省十余县区!
目前的李宝智,不仅拥有“多功能覆膜机”“果园杂草斩压机”“果树防虫贴”等六项完全知识产权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创造,而且在农业科普与技术推广应用中做得风生水起,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奖励,多次被命名为:“宝鸡市十佳科普带头人”、“千阳县科普带头人”等荣誉。
他与我同庚,但其人生却远比我精彩!我曾嬉笑着问他:
“你咋这么的能折腾?”他回答:
“年轻时不折腾,老了拿啥回忆?”
这就是李宝智!我忽然想起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的名言来。李宝智的骨子里是华夏大地农民的憨厚与坚韧,他不肯屈服于命运,凭借自己的睿智与胆识,紧紧把握住“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时代脉搏,一步一个脚印,把心中的梦想变成现实,演绎出了一段新时代农民战天斗地建设新家园的精彩人生!
二〇二二年一月八日
作者简介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警营作家。著有《论语通俗解读》和杂文散文集《阿Q重返人间》、大型剧本《寡妇送匾》。《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目前是陕西省和宝鸡市作协会员、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