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疏。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
北宋状元沈晦,曾作诗吟唱松阳古村落。而今松阳这块净土,也在李垚治先生的笔墨里更有味道。
坐落松古平原,浙南最大的山间盆地上,瓯江支流松荫溪畔。西面地形险要,南面交通闭塞,里人生活无忧无虑,是为世外之桃源。因山环水绕、偏居一隅,不仅较好地保留着稻菽泛浪、田舍掩映、阡陌纵横之田园。在青山碧水间,还隐藏下了百余座格局相对完整古村落古民居。
距松阳县城10公里左右的杨家堂村,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中,左右两翼山峦环抱村庄,一条小溪自东而西环绕村落,形成玉带绕村的格局。夯土建筑,配上高高的马头墙,在山坳里阶梯式错落有致的排列起来,如阶梯般不断伸展开来,谁也不遮挡谁家的太阳光,气势壮观而朴实,人称金色布达拉宫!
岁月蹉跎可以夺去一个村庄鲜亮的外衣,但却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沿着杨家堂蜿蜒的小路或沧桑的古屋寻寻觅觅,你会发现隐藏在古村深处的无限风光...
这里像极了风烛残年的老人,时过境迁,古村却淡然的走过斑驳过往,早已被遗落在深山中,只有古村独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消磨着这寂寥无尽的岁月。行走杨家堂,感受静谧与云淡风轻;穿梭于一幢幢老屋,体会她风格迥异的马头墙和精美的雕刻。岁月沧桑,走进狭窄幽深的巷子,踏着充满岁月沧桑的鹅卵石小路,没有人声鼎沸,没有商业喧嚣,独独寂寥静谧。
松庄村位于三都乡的西南边,是个典型的高山傍水古村落,地处崇山峻岭的山坳之中,九山半水半分田,水口茂盛的林木遮掩着村落,从狭窄的路口进入,立即豁然贯通。一段断瓦残墙护住的旧门框,正如一个自然的取景框,框后是大片如波浪般的黑瓦和黄墙。五尺坑的孱孱流水呈“S”形绕村而过,泥墙青瓦依山傍水而建,远远望去,呈现出一幅立体的“小桥流水人家”画卷。然而村民告诉我们,由于上游正在修建水库,所以溪流的水既小且黄,很是抹煞了以水美闻名的松庄,不过这仍不妨碍数只在溪中嘻戏觅食的水鸭。
村口成片的竹林与800亩老油茶连成一片,形成松庄村的“外景”,与村中的古名居、青石路、石拱桥等“内景”合为一体。一条溪流,几座山峦,千亩果林,几多人家。“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在《雨过山村》所描写的那般景致,一幅画,一首歌,一段诗…… 由于松庄地处偏僻,所以村中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奋斗,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弱妇孺。走进松庄,看着为数不多的村民那一张张朴实无华的脸,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气息会感染着你。
在松阳,有十之三四是八闽移民,从明清到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绝大多数闽籍移民也早已与当地居民无异。
唯有石仓源一带的山民仍操闽语循闽俗,建造大型组合式建筑群合族而居,保有闽地文化韵味与生活气息,造就出这江南下的客家桃花源。
30多幢的古民居主要分布在六村、七村、后宅、蔡宅等六个行政村中,多为院落式布局,融合了浙闽徽三地的建筑特色,外部泥墙青瓦,门楼均有高昂的马头墙;内部注重装饰陈设,雕梁画栋,规模恢宏,建筑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石仓每幢大宅都有雅致的堂号,如怀德堂、光裕堂等。门楼建筑大都为砖雕仿木梁结构,泉水井、大水缸、硬山顶、马头墙,这一物一景,都古香古色。步入此地,好似一个步入桃源的武陵人,秀丽的景色与淳朴的民风,让人来了就不舍离去。
“十里古宅,百里山道,为官阙氏,闽俗闽调,山溪跌宕,石桥花轿,妙哉石仓,依然三百年风貌”。
石仓的居民多为明清时期从福建上杭迁来,时至今日,他们仍保有并遵循闽汀的许多传统习俗,除了祭祀,还有龙灯、花鼓灯、山边马灯等民俗表演。也正是因为这里的客家民俗,才使得松阳乃至整个丽水地区的客家文化显得真实,有迹可循。每年除夕,石仓客家人除了要在古宅中的香火堂祭拜祖先外,也不忘来到门外,朝着祖源地福建方向烧香、跪拜,遥祭安葬在千里之外的始祖,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在这里生活安定,家庭幸福。这是一个用石头筑造的博物馆,依山而建,往上是葱葱郁郁的茶园,往下是泥墙青瓦的民居,这种存在于“山水—田园—村落”格局里的野性博物馆,倒是不多见。
几百年来,石仓人坚守祖训,以儒兴业。石仓溪两岸的一幢幢规模宏大的私家院落,正是在一代代人愚耕智读、励精图治的情况下,才得以建造而成。
透过缭绕的云雾,一百余座传统村落,隐逸在浙西的这片山林之中。像一个个博物馆,陈列着历史与现在。平田村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海拔610米,人口不到几百人的古村落。绿树成荫、流水环绕处,一幢幢夯土老房子安详地睡着,青苔爬上了木梁青瓦,红棕色的夯土墙斑驳了时光。
平田的建筑很传统,夯土的黄墙,黑色的瓦,木色的门窗。清时的建筑占据最平坦的地方,可以舒坦地敞开手脚,建筑起三间两客厢,厢房的山墙飞卷起马头,顿时有了鹤立鸡群的神气。民国之后建的屋子,因地势所限,都是一字型两层三间结构,没有院子,低眉顺眼地错落在山间。
晨间云蒸雾绕,晴日向晚,则有晚霞织锦,古民居呈阶梯式层层铺开,所以这儿又称“云上平田”。清代松阳周安村的廪生吴国玟向晚时行至平田,见平田晚霞,信手写下《平田霞绮》:平田霞起绣林初,一月红光锦不如。自是天孙加意织,搴来作贡焕皇居。
自古以来,松阳便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在距离松阳县城15公里的大种山深处,古老的夯土墙村子陈家铺悬于山崖峭壁之上,三面环山,面朝深谷。陈家铺村依山而建,沿山体梯田阶梯式分布,上下落差高达200余米,整体呈现出典型浙西南崖居聚落形态。近百幢民居多为夯土墙木构建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空间肌理和环境风貌。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的陈家铺,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落坐落在三座绵延的山冈上,海拔约850米,岩石构造的山崖,被梯田、竹林、古树、山峦簇拥着,崖居式的结构让这里有“小布达拉宫”的美誉。因为地处山谷,与外界隔绝,也让这里有了一年四季独特的云雾缭绕的自然奇景。
陈家铺先民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和岩石结构,沿着山崖、山坡一级级向上延伸,一座座石头搭建而起的平台托起房屋,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形成了壮观的阶梯式传统村落,以自然体现出村落的恢弘气势,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陈家铺村传统文化积淀丰厚,保留着祠堂、香火堂、社庙、古民居、古店铺、古道、驿站等40余幢传统建筑。整个村落街巷体系也保留完整,两条古驿道穿村而过,古民居有三合院、四合院、木板屋等,种类繁多,造型精美,结构合理。
但是因为陈家铺山高路远,这里多年前还无人问津。作为“整乡搬迁,下山脱贫”的对象,村民们曾陆续“下山脱贫”,住进了县城周边的安置小区,还有一些村民离乡谋生,山上越来越多的房屋、山林、田地处于闲置状态。2014年11月26日,陈家铺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Copyright © 绍兴微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3027338-1号 客服热线:0575-88051334 15257506102
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
Powered by ZmSys.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