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浏览-保存到桌面-主站-投稿入口今天是2025年7月7日 
当前位置:绍兴门户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视角 ☉ 陕西知青作家丁晨“小巷往事”专栏《上山下乡》

陕西知青作家丁晨“小巷往事”专栏《上山下乡》

2018-12-19 10:18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1022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编者按:这是知青作家丁

晨“小巷往事”系列散文之五


《上山下乡》篇,现转发原

文,以飨读者。



 “小巷往事”专栏

                   

                上 山 下 乡    

               
              文(西安)丁 晨



       上世纪的1968年的寒

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

入了第三个年头。全国的大

中专学校停止招生,社会上

停止招工,被称之为“老三

届”知青的六六级、六七级、

六八级三届初、高中毕业

生,面临着要一锅端地响应

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到

农村去插队落户。
   
       火车站和小巷子突然一

下热闹起来。
     
    
    有敲锣打鼓,学校和家人欢

送知青上山下乡的;有哭哭

啼啼,知青和家人难舍难分

的;也有不哭不笑,没有家人

欢送,自个扛着行李上车

的。
   
       我就是那个不哭不笑,

不让家人欢送,自个扛着行

李,自己哼唱着当时流行的

俄罗斯民歌《再见吧,妈

妈》:“我们再见吧,亲爱的

妈妈/请您吻别您的儿子吧/再

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

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再见了亲

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我

们/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

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

吧……”,坐着西去的火车,去

学校早已联系好的小山村插

队落户的。
 
     
  1968年9月的一天,学校

已“停课闹革命”两年多了,无

事无聊,早已成了逍遥派的

我,回家对父母说,我要去

宝鸡山村插队落户了。家人

都有些突然,妹妹问:“学校

并没有正式动员咱们下乡,

只是让自愿报名,你为什么要

第一批去呢?”我说:“你想

想,文化大革命发展到今

天,我们既不能上大学,又

不能参加工作,到什么时候

是个头呢?国家号召我们到

农村去,我俩都是‘老三届’知

青,我是高六六级,你是高

六七级,我看咱家‘两丁必抽

一’,我先下去让你好留在家

中照顾父母。”
 
      1968年12月,毛主席

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

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

要”的“最高指示”发表后,一

夜之间,上山下乡运动席卷

全国。学校和街巷都大规模

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的宣传动员工作。


     
    
   此时,我下乡插队刚刚过

了两个月,学校“工宣队”的人

就到我家逼我妹妹下乡。小

妹无助给我写信求救。我扒

火车回来跟“工宣队”的人吵了

一架。我对工宣队的人

说:“我父母年龄大了,又多

病,总可以留一个子女在他

们身边吧”! “工宣队”的人坚

持说,“最高指示”已经发表,

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年底都

要下去。我又恳求道:“我们

不是不响应号召,我第一批

已经自愿下乡插队了,我们

家大哥常年在外地工作,二

哥是军人,也应该照顾一下

军属,让我妹妹留下。”

     


      可在那个不讲人情、不讲

道理、不讲人权的年代,我

的这个想法是多么幼稚和天

真啊,没有任何政策能使父

母身边留下一个子女!胳膊

拧不过大腿,万般无奈,我

只好给妹妹联系了离西安近

一些的平川地带的大荔县插

队落户。我又专门把她送到

大荔,安顿妥当后才返回我

插队的小山村。


   
    世界上的事情忒复杂的,

上山下乡,这是一种剪不

断、理还乱的青春苦乐年

华。上山下乡作为一场运

动,一方面,它是“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

分,无论是对社会、对教

育、对农村、对家庭都是一

场灾难,人们有权利去否

定、去评判。另一方面,作

为知识青年本人,譬如我插

队的村子——宝鸡县固川公

社枣园四队,是西秦岭的贫

穷山区,没有电,不通公

路,没有自来水,烧火靠上

山砍树,吃水靠山沟泉水,

干活靠一根芊棍和背篓,整

天背啊背!如此的艰苦环境

和繁重的劳作,逼得你见了

世面,经了风雨。也算如孟

子所曰“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淬火历练了

身心、思想和意志。当然,

我们也和中国最受苦、最底

层的敦厚善良的农民乡亲们

结下了特殊的深厚情谊。

 

        两年的农村插队生活虽

然艰苦、劳累,但是我们年

轻,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不

知道去叫苦、叫累。我们父

子、兄弟和兄妹书信不断,

相互鼓励。在那蹉跎的岁

月,荒唐的年代里,对我们

来说,读书,读着相互的来

信,那是极大的精神支撑。

但是我最担心、惦念的还是

年迈多病的父母,家中没有

一个儿女在他们身边照顾。

       

   还好,我和小妹都下乡插

队后,小巷的街巷居委会,

很关心我的父母,经常去嘘

寒问暖,帮忙解困。居委会

主任说“因为你们家的大门口

挂着‘革命军属’的牌子,拥军

优属是我们街巷居委会的责

任和义务啊。”在我和小妹插

队落户的日子里,我们小巷

同院的学生娃们,也主动地

担负起了帮我父母干一些担

水、买粮、买煤、倒垃圾等

重活。由于小巷邻里们的关

照、帮助,使我们兄妹能安

心地度过农村插队落户的艰

难岁月。
   
 
    啊,忘不了我的遥远的西

秦岭偏僻小山村!
     
 忘不了在我插队落户的日子

里,小巷邻里们对我父母的

照顾、关爱!



作者简介:

  

  丁晨,笔名奕言,生于


1947年,河北省任县人。“老


三届”知青、高级编辑、大学


文化程度,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历任《陕西交通报》副


总编辑、陕西省交通作家协


会主席、《中国公路》杂志


终身记者、陕西省作协理


事、陕西省作协报告文学专


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散文



学会常务理事。

 
 
1982年开始在《工人文


艺》发表短篇小说《梨》至


今,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


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史


话、报告文学和新闻作品上


百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集


《秋叶》《迟到的欣慰》


《幽敻含光门》《寻找》4



部,主编和参与编著的文学


作品集、好新闻作品集锦和


交通史志等30余部已出版发

行。

 
 
散文《永远的铺路石》获


2001年《人民日报》大地副


刊三等奖;散文《乍见周


庄》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


全国散文家论坛征文大赛一


等奖,并编入华文出版社出


版的《全国散文作家精品


集》;散文《迟到的欣慰》


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中国

当代散文奖”并编入作家出版


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


典》;报告文学《梦圆中国


第一隧——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

道建设纪实》,获2011年省


作协主办的陕西首届”报告文


学征文大赛最佳文学作品


奖。长期坚持散文写作,笔


耕不辍,其散文创作个人成


就词条,编入作家出版社出


版的《中国散文家大典》。


发表评论:

网站简介-联系我们-合作洽谈-广告服务-免责申明-隐私保护-RSS订阅-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