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纸张自东汉末年的逐渐普及,毛笔的制作随之出现了显著变化,成本低廉的纸张使得书写空间获得解放,毛笔的形制相应呈变大趋势,而书者对于毛笔的要求也精益求精,并亲自参与改良制作,著名书法家张芝就妙于作笔,据说还曾作了《笔心》五篇,而流传下来的早期制笔之法,如韦诞的《笔方》与王羲之的《笔经》,也皆为(或托名)书法家所作。
东晋时期毛笔
前文说过,当毛笔笔头较细小时,缠线涂漆即可完成笔头的收束与塑形,西晋成公绥的《弃故笔赋》说“采秋兔之颖芒,加胶漆之绸缪,结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圆管,属象齿于纤锋。”可知西晋时制笔仍大体沿用汉法。但东晋时出土的毛笔,已经抛弃了传统的从外部缠线涂漆固定笔头的方法,笔头的拆卸替换变的更加方便,故南朝末年有智永“退笔冢”的传说,该笔笔管的设计也很巧妙,可套在笔杆上作加粗笔杆之用。
平复帖
实际上,当笔头变大之后,原有的涂漆收束已很难达到良好效果,笔头的发展也随之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无心笔,一是有心笔。无心笔即不刻意收束笔心,只在原来的基础上将笔头变大,又因宋之前笔毫长期以硬毫为主,故在制作不精的情况下,书写时笔毫容易散开分叉,故无心笔又可称为散毫笔,此种笔的优点则是制作简便,性价比较高,我们看陆机的《平复帖》,有诸多笔锋开散之处,应即为用无心笔所写。此种制笔方法一直存在,并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改进,在宋之后复成为主流的制笔方式。
伯远帖
另一种则是有心笔,在《笔经》中已经言及以麻纸裹笔心,即挑选精良的笔毫作笔心并对之作专门的收束和加固处理,其外则覆以一层或多层披毫,从而使笔头分为心、柱、披等部分,收束加固工具多为麻纸,故可称为有心缠纸笔,麻纸同时还有增强蓄墨的功能。因为有心笔是对当时笔毫易开散问题的解决和对硬毫功能的加强,且又合于东晋南朝姿媚尚妍的书法风格,故在相当时期内代表着毛笔的发展方向。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
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毛笔
有心缠纸笔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人们对于硬毫笔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在唐代发展到了极致,因唐太宗独善王羲之,唐初的书法风尚接续东晋南朝之姿媚妍丽而整饬以法度,然法立而韵失,这也反映在了制笔方法上,据《新唐书》记载“太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为笔材。”可见唐代官方所用毛笔纯为兔毫之硬毫。
唐代毛笔内部结构
现在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十七支唐代毛笔,通过对这些唐笔的分析可知,其所用笔毫皆为兔毫、鹿毫等硬毫,笔毫有的多至五层,笔头制作规范,除最外一层,其余笔毫大部分皆被麻纸一层层的紧缚包裹,露出部分很短,使得本来就坚挺的硬笔毫变的更为劲健,这种短锋笔的极致就是唐人经常提及的鸡距笔,唐诗人白居易《鸡距笔赋》曰:“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鸡距笔其实已经有些类似于现代所用的硬笔了。
唐代陆柬之书法
有心缠纸硬毫笔适合于楷书与行书的书写,唐代楷书最盛,这应是原因之一,但这种笔的缺点是缠纸太多,笔管往往较粗,且笔毫提按不方便,书者书写时的状态不能如实地传递于笔端,所以不便于书写草书,而在写行书时,如笔心之毫太突出,在起笔下按时不能一步到位,往往会留下一个小尖。
唐代毛笔笔头
唐代的有心缠纸笔将毛笔的短硬发展到了极致,正合于“唐法”讲求法度的特征,但在对书法艺术的充分表现上则有所欠缺,故唐末柳公权在评价朋友寄给他的毛笔时说“出锋太短,伤于劲硬”,笔管大而笔毫粗等等,如此种种似皆是针对有心缠纸笔而发。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大愚,号虚空,出生于1964年,其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喜好于书画有关的笔墨学者,追寻黄宾虹先生的五笔七墨的独特画风,目前有代表作《新富春山居图》《拟黄山汤口》《秋鸿》《创世之柱》《十方世界》等。」
Copyright © 绍兴微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3027338号-1
版权所有:绍兴头条网 热线:0575-88051334 15257506102 绍兴头条网:QQ2805735231@qq.com,1303647702@qq.com 联系地址:绍兴市东昇苑南区四幢504室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
Powered by ZmSys.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