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建设80个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截至目前,已完成35个,计划在9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十分重要,它是转移安置群众安全可靠的场所,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市应急管理局防汛减灾科负责人孙柯钦介绍,目前全市各地避灾安置场所总数达420个。
近年来,我市坚持“防御在前、关口前移”,全力构建安全避灾保障网,确保各避灾安置场所建筑有安全、建设有规范、管理有“智慧”。市应急管理局对照《避灾安置场所建设与管理规范(试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规范化建设,编制《诸暨市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标准》,为镇村一级开展建设提供操作指南。据了解,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标准,包括在主要路口的醒目位置、建筑外墙设置全省统一logo的“XX村(社区)避灾点”标识标志,功能分区要配备救灾物资储备室、休息室、厨房、卫生间,储备超市货架、行军床或折叠床、防潮垫、应急灯(手电)、应急生活包、棉被、雨衣雨鞋、方便食品等救灾物资,还要做好避灾安置应急预案、救灾物资出入登记等。
据介绍,为消除安全避灾场所的安全隐患,从今年开始,应急管理局还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全市避灾安置场所开展建筑安全性检测,详细调查建筑结构主体现状、使用现状,现场抽样检测相关结构构件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为每处避灾安置场所建立房屋安全档案,检测不符安全性要求的,采取整改或重建等措施全面消除隐患。目前,我市420个避灾安置场都经过了该项检测,实现了全覆盖。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切实提高避灾安置场所智慧管理水平。“就是将避灾场所管理接入到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综合平台。届时,我市所有安置场所将实现人员、物资的可视化。”孙柯钦说,同时还将采用安全码、条型码、人脸识别等手段,实施智能化管理人员转移进出和物资出入盘点,实现线上线下的双重管控,增强实时调度和应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