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绍兴门户网 ☉ 绍兴头条 ☉ 《越绝书》中所记之勾践、诸暨和越国

《越绝书》中所记之勾践、诸暨和越国

2020-04-01 18:55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1178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导读:《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该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有些记..

《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该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彼此印证。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认为:“在我国所有记载于越历史的文献中,《越绝书》是内容最丰富的权威著作。”同时指出,此书在语言学和地名学方面也有特别的贡献,并认为“此书在地名学研究中的意义,并不下于《汉书·地理志》”。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卷帙完整的《越绝书》有内记八篇、外传十七篇,共二十五篇,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越绝书》均只有十五卷十九篇,属残本。尽管如此,此书仍不失为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历史文献。
  关于《越绝书》的作者,《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认为是子贡,而据此书卷第十五《越绝篇叙外传记》中的一段文字,明代不少学人认为此书作者是东汉初年会稽人袁康和吴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肯定了明人的说法,判定该书作者为会稽人袁康和吴平。现学界一般采用此说,但不少学者对此仍持怀疑态度。笔者所读到的《越绝书》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的版本,所署辑录者即为袁康和吴平。
  从《越绝书》这样一本残缺不全的古书中来看勾践、诸暨和越国,应该说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
  拒听孔子言帝王之道的勾践
  一说到勾践,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把他与“卧薪尝胆”联系起来。《越绝书》中记勾践的内容有很多,这里仅择其与孔子见面的一段,可帮助我们对勾践其人有一个更加立体的认识。该书卷第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中对勾践与孔子的相见有记述如下:
  句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居无几,躬求圣贤。孔子从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治礼往奏。句践乃身披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物卢之矛,出死士三百人,为阵关下。孔子有顷姚稽(一作为阵)到越。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对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奉雅琴之大王所。”句践喟然叹曰:“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夫子异则不可。”于是孔子辞,弟子莫能从乎。
  勾践(古籍中皆作“句践”,引文遵照原文保持原样)成就霸业后,迁都至琅琊。琅琊(又作琅邪)是山东东南部的古地名。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邪邑,在今山东省青岛市琅邪台西北。秦统一六国后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迁都琅琊不久,勾践即作出求贤纳士的姿态,孔子闻讯后就与他的弟子一同赶来面见勾践。勾践身披名为“赐夷”的甲胄,佩带着叫做“步光”的剑,手握称为“物卢”的矛,摆出很大的阵势来迎候老夫子,见了面就很直白地说:“老先生有何见教,我愿意洗耳恭听。”一听孔老夫子说要向他推销“五帝三王之道”,勾践干脆利落的就加以回绝了,说你老先生要讲的这一套不适合越国的国情,你说了也是白说,我不会接受的。勾践如此直截了当,老夫子还能再说什么呢?自然只能失望地告辞。
  孔子所谓“五帝三王之道”,即儒家所提倡的帝王之道,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仁义化民、礼教天下来治理国家。勾践认为“越性脆而愚”,“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亦即越国民性直爽粗犷,好勇尚武,无惧一死,老夫子文绉绉教化人规范人(也可以理解为用仁义道德和礼仪规矩来约束人)的这一套,与其所奉行的靠强权治国、凭实力说话当然扯不到一块。
  秦始皇东巡时曾两过诸暨
  《越绝书》卷第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记有秦始皇东巡之事,其中两度提到诸暨,这也是《越绝书》中仅有的可以见到“诸暨”这一地名之处:
  ……政更号为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奏东安(东安,今富春),丹阳,溧阳,鄣故,余杭轲亭南。东奏槿头,道度诸暨、大越。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其道九曲,去县二十一里。是时,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乃更名大越曰山阴。已去,奏诸暨、钱塘,因奏吴。
  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从以上引文中可见,秦始皇东巡抵会稽所走的线路很清楚,来时是从今江苏一带至余杭、杭州,途径诸暨再到绍兴的。有学人考证,牛渚即今采石矶,鄣故即今长兴西南一带,轲亭即今杭州半山一带,槿头则系钱塘土音读音。秦始皇在绍兴登会稽山、祭大禹后,在越东山上立石刻辞以颂秦德,尔后北返。返回时仍途径诸暨至钱塘,再前往吴地。
  由上述记载看,秦始皇东巡到会稽,往返都经过诸暨是确定无疑的,只是刻石山究竟在何处,恐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断定是在枫桥大溪,似乎有点说不通。《越绝书》中记得明明白白,秦始皇是在驻留大越的都亭时,命人取钱塘江崖岸之石,弄到“去县二十一里”的越东山上去刻石记功的。与此同时,实施移民政策,将大越居民迁徙到余杭、伊攻、故障亦即今浙江北部一带地方,并将大越更名为山阴,之后才动身北返,经诸暨、钱塘而入吴。“去县二十一里”中的县,据文意,恐怕是指山阴。东汉时山阴县治在今绍兴老城区一带,而此书编撰者所处年代为东汉初年(公元25年以后)。从现在的绍兴老城区到枫桥大溪,应该远不止二十一里,古时交通闭塞,路途当更为遥远,并且枫桥大溪地处绍兴南面,与“刻丈六于越东山上”之记载不符。如果说“去县二十一里”中的县是指诸暨,同样无法说通,因为按诸暨县治在现今的老城区一带而论,从老城区至枫桥大溪是远不止二十一里的。
  或许有人会提到枫桥,但枫桥作为县治,已是距东汉初千余年后的南宋乾道五年(1172)之事,当时曾划出诸暨长阜、大部、长宁、长泰、花亭、东安、西安、紫岩、花山和义安等10乡设立义安县,县治在枫桥,淳熙元年(1174)即废。即使按枫桥为县治所在论,且不去管枫桥至大溪有无二十一里,古人出行当首选水路,枫桥至大溪并无水路,走陆路的话,按当时的道路状况,秦始皇何苦要派人拉着一块大石头,走那么远的山路,硬是弄到山沟沟里一座无名的山上去刻立呢?
  《越绝书》所记之越国兴亡简史
  《越绝书》对越国从获封地到称霸诸侯再到灭亡,在卷第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有虽极简略但十分清晰的记述,具体如下:
  昔者,越之先君无余,乃禹之世,别封于越,以守禹冢。……
  无余初封大越,都秦余望南,千有余岁而之句践。句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句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
  越王夫鐔(一作鐸)以上至无余,久远,世不可纪也。夫鐔子允常。允常子句践,大霸称王,徙琅琊,都也。句践子与夷,时霸。与夷子子翁,时霸。子翁子不扬,时霸。不扬子无疆,时霸,伐楚,威王灭无疆。无疆子之侯,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时君长。尊子亲,时君长,失众,楚伐之,走南山。亲以上至句践,凡八君,都琅琊二百二十四岁。无疆以上,霸,称王。之侯以下微弱,称君长。
  很显然,越人先祖无余是大禹的后人,当初受封于此地是负责看守祖坟的。从无余受封到勾践为王,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勾践的爷爷为夫鐔、父亲为允常,到勾践为越王时,虽经为吴吞并、入吴为奴之磨难,但终成大业,称霸诸侯。勾践的儿子与夷、孙子子翁、曾孙不扬、玄孙无疆都继承了他的霸业,只是无疆大概有点头脑发热,因发兵攻打楚国而被楚威王消灭,霸业由此不继。无疆的儿子之侯有点坐地称王的味道,不过只能是私底下自立为君长,死后这顶自制的高帽就由其儿子尊继续戴着,尊死后由他的儿子亲接手。亲大概由于治理无方,所作所为导致“失众”亦即最终失去民心,也许是有人将其私下坐地称王之事告到楚王那里去了,因而遭致楚国讨伐,结果连他爷爷自封的君长都当不成,只能逃亡到山中,越国由此消亡。
  从勾践称霸到越国消亡,224年的时间里,不知该有多少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又有多少悲欢离合、血雨腥风,书中以如此简短的文字,即已交代完毕,不由得让人叹息!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