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绍兴门户网 ☉ 娱乐头条 ☉ 魏国成名即顶峰,却一直走下坡,2次战事坠落圣坛,沦落优秀人才培养皿

魏国成名即顶峰,却一直走下坡,2次战事坠落圣坛,沦落优秀人才培养皿

2020-03-24 15:01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555次    我要评论

分享到:更多分享
导读:魏国成名即顶峰,却一直走下坡,2次战事坠落圣坛,沦落优秀人才培养皿

在整个战国时代,各大诸侯国之间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强弱更替变换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持续稳定的提升自身的实力,此外,也几乎没有一个有国家呈现出一直下降的趋势,而且战国时代,还是我国古代历史社会性质的过渡阶段。

七雄并立,其发展都有高光时刻

在这一历史时期,各类变法层出不穷,虽然有的国家实施的变法只是阶段性的,但那也足以让国家的实力上升一个新的高度,哪怕是像燕国这样墨守成规的国家,它在战国中期的时候也有燕昭王变法,变法之后的整个国家内部发展环境有了一个更新换代,也让国家发展所处的态势有了新的改善,对于整个燕国历史发展来讲是为数不多的中兴。


韩国以劲韩之势威胁中原

又比如韩国,在三家分晋之后所得的实际利益是最少的,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土地面积都不如魏国和赵国分的多;因此,在战国时代,韩国的综合国力是比较薄弱的,哪怕这样的先天不利因素,在战国前中期,韩国也进行过申不害变法。

虽然申不害变法不是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变法改革,但在申不害在世期间,变法的功效还是比较显著的,那时,韩国也是能够发挥自己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的,本身韩国是占据着战国时代中原地区最大的铁山的,对于军事装备的制造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刚刚进行申不害变法的韩国,能够以劲韩之势威胁中原。

秦国屌丝逆袭,统一天下

华纳娱乐—像是秦国就更不必多说了,秦国本身是最弱小的诸侯国,但因为商鞅变法给了秦国一个巨大的转折,而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家态势变化也是最为明显的,商鞅变法强盛起来之后,秦国后期又经历了季君之乱,经历了邯郸浙战的失败,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可谓是起伏跌宕的。

齐、楚、赵发展都经历强弱阶段

同时像是齐国、赵国、楚国这几个国家都有着强弱不定的转折,在某一历史时期,它们都曾经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例如,楚国为五国伐秦的合纵长,齐国曾与秦国并驾齐驱,并称东西方帝国,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够抵抗秦国的国家;可以说让整个中原的态势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

魏国出道即是巅峰,成为战国首霸,为何其后发展一直走下坡路

但我们今天所要讲到的魏国却不一样,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出道就是巅峰,在它刚刚成立时,就已经达到了它发展最鼎盛阶段,成为中原首霸,可以说魏国的起跑线就是其他诸侯国的天花板。

但魏国并非是如同其他国家一样由弱到强的,它强盛起来之后却一直在走下坡路,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魏国如此的发展状态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魏国持续衰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发生多次重大变革,影响国家发展形势

首先,魏国经历的多次重大变革影响了国内的发展形式,魏国在发展壮大之后,引导着整个中原地区的发展形式,也在整个中原地区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是这样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在魏国统治者的几次错误决策之中,渐渐地将成果消耗殆尽,在此之中有三次比较重要的转折是影响了国家的根基的。

围魏救赵,得不偿失的切肤之痛

第一次是在围魏救赵战争中的得不偿失,围魏救赵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种计谋,围魏救赵本身的目的并不在于魏国,而是在于营救赵国,解决赵国所面对的国家危机,但这却让魏国白白的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因为,实际上在三家分晋当中,魏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所获得的利益和是差不多的,赵国的发展态势也是直追魏国的。

因此,魏国发动对赵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想要遏制赵国的发展,给自身创造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宅在家里赢大礼17308834447——这也就意味着魏国对于这场战争非常看重,而且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也就可想而知战争失败之后魏国是有多么伤筋动骨了,这是魏国历史上第一次感受到切肤之痛的失败。

两次战争,使魏国跌落霸主神坛

第二次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失败,这两次战争的失败不仅是魏国历史发展进程当中的转折,也是整个战国时代由初期的发展步入中期的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爆发原因很简单,最开始只是孙膑和庞涓两个同门师兄弟之间的恩怨,但因为魏惠王的偏听偏信,给了庞涓迫害孙膑的支持,让孙膑对整个魏国怀恨在心。

由庞涓、孙膑同门师兄弟引发的战争

后来孙膑在齐威王的帮助之下回到了齐国,并且担任了齐国军队的军师,帮助齐国对抗魏国,本来在魏国强大实力的压迫之下,各大国就是苦不堪言的,齐国本身又是一个发展实力比较壮大的国家,齐威王时期更是实施了齐国历史上的变法,整个齐国的国家状态焕然一新,国家实力也更上一个层次。

同时又有孙膑的计策支持,齐国便与魏国展开的较量,这也是孙膑和庞涓这对同门师兄弟的较量,本来魏国自恃发展实力的壮大以及军事实力的强盛,对齐国其实并不看在眼中。但结局却并不像魏国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场战争均以魏国的失败而告终。

马陵之战,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魏国称霸力不从心

甚至在马陵之战当中,魏国的上将军庞涓也战死在沙场上,不仅如此,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失败之后,魏国由吴起训练而成的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受到了重大的创伤。

而这两场战争也成功地将魏国从超级大国的地位上拉了下来,让整个中原地区由魏国一家独大的时代步入到了各大国家实力相对均衡的年代,对于整个中原局势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是魏国发展实力的第一次重大的削弱;毕竟在战国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关键因素在于军事实力,魏国因为战争的失败损失了不少兵力,同时还会延缓国内的各项发展,魏国也第一次对于中原地区的争霸力不从心。

伊阙之战,魏国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次重大的转折是伊阙之战的战败;伊阙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六国合纵攻秦的战争,在那场战争中,山东六国可谓是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并且它们还联合了宋国、卫国、中山国,以九个国家的实力企图打败整个秦国。

秦国在那个时候正处在混乱的阶段,秦武王去世之后发生了季君之乱,秦昭襄王嬴稷刚刚从燕国回来继承王位,在整个秦国的根基不稳,之前的张仪因为与秦武王政策不相符而被迫出走,名将司马错退隐,整个秦国既无可用的文臣,也没有足够具有威望的武将,当此时机是攻打秦国的最好阶段。

白起歼敌24万,重创韩、赵、魏联军

但这场战争的结果同样出乎人们的意料,为了解决秦国所面对的危机,秦宣太后破格启用了白起,而白起也没让整个秦国失望,在伊阙之战当中歼敌二十四万人,而二十四万人基本全部都是韩、赵、魏三家的联军。

因为韩、赵、魏三家本身就是秦国的邻国,在秦国崛起道路上是受伤害最深的,并且合纵战争是发生在韩、赵、魏的家门口的,战争一旦爆发起来,对于这三个国家的破坏性自然比其它的国家要强大。

魏国失去人口和粮仓,损失巨大

在这场战争当中,魏国不仅是损失了人口,更是失去了国内的三大粮仓,这就意味着不单单是国内的军事实力再次遭到了打击和削弱,就连整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也因为这场战争而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国家原本积蓄起来的财富也有一大半付诸东流,这让魏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至此,它实力再次跌弱了一个档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三次重大战争的失败,魏国的军事实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它能够继续以中原大国自居,完全是因为李悝变法时期所创造的财富和积累的国家资源,但是再强盛的实力也抵不过如此的战争消耗。

因此,魏国其实已经不再具备继续发展壮大的基础了,它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已经受到了影响,整个国内的发展循环也已经不变得不再完整,所以它只能够尽可能的去弥补国家蒙受的损失,没有办法再像战国初期那样重回巅峰状态。

强势有效的变法,二世而终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魏国在基础政治制度方面的决策失败,所造成的影响;我们上面说到过,魏国之所以能够强盛起来,一方面是依靠着李悝变法在行政和经济方面的改善,一方面则是依靠着吴起的军事改革和开扩土。

可是让人们感到遗憾的是,这两个方面的变革都没有在魏国延续下去,这只是一种阶段性质的改善,在魏武侯的后期,这种改善就已经停止了,后来魏武侯去世,魏惠王即位,魏惠王是一个太平时期的君主,他其实没有自己的父亲和祖父那样居安思危的意识,对于整个魏国掌控力是非常薄弱的。

魏惠王安于现状,将变法成果消耗殆尽

在魏惠王看来,魏国已经拥有着很强大的实力了,不需要再一次进行改革,所以它对于魏国的发展,是一种置之不理的态度的,这就导致了他后来在法治和王道之间,更加倾向于王道政策,让李悝千辛万苦建立的法治基础渐渐地消失殆尽,也让整个魏国的发展状态变得深受阻碍。

这是魏国第一次在制度方面的决策失败,在魏国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让魏国的历代君主都比较倾向于儒家的王道学说,但又不肯真正地在“仁政”方面做出努力;所以,在战国中期,魏国其实就已经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国家,既不能说它是法治的发展形式,又不能说根本上成为了一种王道政策的统治状态,在这一次决策失败之后,魏国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削弱了。

“尸子之学”流于形式,看重表面文章

而第二次决策的失败更是让魏国失去了在乱世当中崛起的机会;在战国末期,魏国比较崇尚的一种学说是尸子之学,所谓的“尸子之学”在现代人看来更像是诸子百家中的杂家,他们的学说没有一种主流的形态,如果真正的深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在这种学说当中具有很多的表面文章,也就是说,它的理论与实际是极其不相符的。

其实,在战国时代那样格局变换比较复杂的年代里,崛起于乱世之中并不是什么传说和奇迹,像秦国不就是在魏国巨大的压力之下生存并且发展壮大的吗?像楚国在战国末年,不依旧想要拥立昌平君继续进行国家发展吗?只不过因为国家制度的原因,楚国的计划并没有成功而已。

“尸子之学”让魏国进入一个不作为状态

这就可以看出,在整个战国年代里,如果真的能够找对方向的话,是可以完成由弱到强的转折的,但魏国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念头,对于一个国家的国君来讲,他难道不知道尸子之学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吗?答案当然是否定,其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无能和失败寻找一个借口而已。

而这种尸之学对于魏国的影响比之前的王道政策更加严重,让整个魏国进入了一种不作为的状态,甚至是过着一种天天喊着雄心壮志,私底下却纸醉金迷的生活。华纳而且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之下,魏国人对于魏国的衰败丝毫没有感觉,他们一直认为魏国是强大的国家,可以说魏国人在统治者经常喊出的口号当中已经迷失了;因此,这第二次的制度决策失败导致了魏国完全失去了强盛起来的机会。

失败的人才策略,让魏国成为各诸侯国的人才培养皿

再一个原因是,魏国的用人制度太过于僵硬和有失偏颇,我们总结一下魏国在战国时代的用人制度可以发现其有三个特点:第一,没有任何背景的布衣之士不做任用;第二,不具有表面形式阿谀奉承的学说不予任用;第三,不以君主的实际利益为核心的发展形式也不允启用。

也就是说,在魏国的统治阶级中,只有能够围绕着君主来创造私人利益的人才有可能被重用,想要以一种政策作用于国家来提升国家实力的人,抱歉,它与君主的思想并不符合。所以,魏国在战国时代几乎没有引进任何的人才,这也就导致了这个国产的发展没有任何的新鲜血液。

讨论

魏国没有足以支撑起国家崛起的政策,没有足够保障民生的制度,也没有足够完善发展的方式;这样的一个国家又凭借着什么发展呢?换句话说,如果这样的国家都能够发展壮大起来,那么那些积极努力进行变法的国家又凭什么自居呢?所以魏国的失败其实并不值得人们惋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魏国的国家发展与其它国家其实大有不同,它的很多缺陷都是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善的,这个国家却从来没有想要去改善自身的发展状态,反而是自视清高、理所当然,从最初最为先进的法治变成了王道,最终又变成了更加离谱的尸子之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魏国自身的失误所导致,这种因为自身的种种失误而导致灭亡的结局,应该是最为悲哀的吧。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汉书》、《左传》等

psc (1)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