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3日在中国银联发布的《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中显示,2018年遭遇传统网络诈骗手法的人群占比有所下降,35岁及以上的人群遭遇网络诈骗风险较高,受损金额明显扩大,蒙受损失达5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具有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女性比例偏高的“四高”特征,25岁以下年轻群体遭遇诈骗比例较2017年下降约二成,平均每人受损金额下降约300元。同时,和2017年相比,社交账号冒充亲朋好友诈骗和以办理信用卡套现等借口骗取验证码等支付信息这两种形式的诈骗发生率显著下降,但人均损失金额有所扩大,较去年人均增长约200元。
上述调查是2018年9月7日-11月7日银联在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和公安机关的指导下,联合全国主要商业银行、支付机构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开展的在线调查,共回收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问卷约15万份,其中获得有效问卷近10万份,其中,上海、北京、安徽、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较活跃地区占比超过50%,男性样本约占67%,18-55岁样本约占95%。
哪些不好的支付行为容易被钻空子?
调查显示,2018年移动支付高风险类型主要表现是:更换新手机不解绑银行卡,不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21%)、直接删除带支付功能APP不解绑银行卡(20%)以及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20%)等。
全职主妇、退休老人和自由职业者是需要加强安全意识培育的群体。调查发现,这类群体可支配收入较高,支付交易金额高,优选二维码支付,偏爱二维码主扫模式,不安全的手机行为比较多,遭遇过诈骗的比例及实际损失较高,在遭遇诈骗后采取的措施比较少。
而贸易行业群体则是安全防范意识最高的。调查发现,贸易行业中男性占比高,移动支付金额/频次低于平均水平,绑定卡片额度较大,在一万以上的信用卡或储蓄卡较多;对于风险防范的意识较强,超七成受访者会主动购买银行卡或账户盗用相关保险,一旦遭遇诈骗,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也是所有职业人群中遭受诈骗最少的群体。
从二维码支付欺诈的案件中看,主动扫码的行为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风险。约七分之一的受访者因扫不明二维码导致资金被盗,从遭受损失的受访者来看,习惯主扫的受访者较习惯被扫的受访者高出二成。
受访人群中约五分之一的消费者在遭遇诈骗时未采取任何措施,较去年有下降。当受访者遭遇风险时,会主动拨打银行客服、110报警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服进行账户挂失,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与去年数据相比有较明显改善。
Copyright © 绍兴微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3027338号-1
版权所有:绍兴头条网 热线:0575-88051334 15257506102 绍兴头条网:QQ2805735231@qq.com,1303647702@qq.com 联系地址:绍兴市东昇苑南区四幢504室免责声明:本站系自媒体平台,只提供交流信息,所有文章、贴子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我们将作删稿处理!
Powered by ZmSys.com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